|
自从三鹿奶粉的“东窗事发”以后,国家质量检测总局对全国109家奶粉生产企业的69批次的奶粉进行了专项检测,结果有22家的奶粉样品中,检测到不同含量的三聚氰胺,每公斤奶粉中含三聚氰胺从0.08mg——619mg,最高的是三鹿集团生产的三鹿牌奶粉,每公斤含三聚氰胺2563mg,看来,掌握这种参毒“技术”的人不在少数。虽然一些批发化学药品的小贩我知道,这种工业药品是不可以食用的,吃多了会有问题,吃少了问题可能不大,所以,他们明知道奶贩往原料奶中加,却是还是卖给了这些人,难道这个东西吃少了就没有问题了吗?
一、毒性分子的数目
化学研究的结果表明: 1“克分子”的任何物质,它所含的分子个数是:6.23x1023个,也就是说:三聚氰胺的分子量是:126.12,那么,在126.12克的三聚氰胺药品中,含有的分子数目就是6.23x1023个,显然,126.12mg的三聚氰胺的分子数目是6.23x1020个,在上述检测的奶粉中,每公斤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都在毫克量以上,也就是说,这些有毒的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分子个数都在6.23x1018个以上,按这个浓度计算,每克奶粉中所含的分子数目是6.23x1015个,如果婴幼儿每次食用5克奶粉,一次吃下的毒性分子数目在3.115x1016个,这是多少呢?就是3.115亿亿个毒性分子,对于正在长身体和大脑发育的婴幼儿来讲,其危害性是很严重的!许多的婴幼儿因为吃了这个含毒素的奶粉,出现肾功能衰竭,就是因为“三聚氰胺”能够破坏婴幼儿体内的蛋白质结构造成的必然结果!
二、化学理论解释不了分子的毒性
在二十世纪中,化学理论是最糟糕的一个理论!因为它从原始理论上就解释不了分子的毒性,学习化学的人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就是学习化学不要问为什么?因为,从事化学教学的教授和专家,他们也搞不清楚为什么?
记得十多年前,国内有一个化工厂的原料氯泄露,淡黄色的气体飘散在空气中,造成几百人中毒(这就是日本侵华时使用的毒气),其中有学生一百多人。当时,有一个专家小组认为,这属于“漂流性”毒气中毒事件,中毒者在24小时以后,就可以恢复出院,然而,中毒者住进医院,一住就是半年到一年,有些患者还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按照现行的化学理论,氯气进入水中,能够生成盐酸和次氯酸,这些都属于强电解质,盐酸可以电离成Cl-和H+,次氯酸可以电离成ClO-和H+,它们在人体内都可以靠人体的代谢而排掉,结果证明,这个理论是错误的!
三、氯化氢的分子毒性
氯化氢是由一个氯原子和一个氢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可以看作是氯原子吸引氢电子而形成的分子,氯化氢的水溶液称为盐酸,分子式是HCl,分子量是:36.4609。
我们首先分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氯原子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是第17号元素,电子分三层排布,第一层有一个“双电子轨道”,第二层有4个“双电子轨道”的定轴交叉,第三层有7个电子,能够形成三个双电子轨道和一个单电子轨道,属于4个电子轨道的平面沿一条轴线交叉,原子结构如图(1—1c)实物结构如图
根据《双电子轨道理论》第一个原理:核力线定量外射原理,原子核有几个质子,它就能够向外发射几个单位的正电性电力线,根据该理论第二原理:内层电子等量屏蔽原理,因此,在氯原子的外层球面上,对外显示7个单位的正电性强度,根据该理论第三原理:外层电子具有方位性定量屏蔽作用,屏蔽方位为450,每个电子能够屏蔽4个单位的正电性,因此,氯原子在00、450、900"双电子轨道"方位上,存在1个单位的负电性(属于屏蔽过量,计算:E
=
n外e – 4ne
=7e – 4ex2 = - 1e),而在1350"单电子轨道"方位上,存在3个单位的正电性(属于屏蔽不足,计算:E
=
n外e – 4ne
=7e – 4e = 3e),因此,氯原子能够吸引氢原子的电子,形成绕氯和氢两个原子旋转的“双电子轨道”,(这就是过去化学理论中的“共用电子对”),也就是说,它们形成了分子轨道,也可以说形成了第一种形态的化学键,称为轨道键(单轨道键),轨道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强化学键,形成的分子称为氯化氢,氯化氢的分子结构如图(1—1b)所示。
在氯化氢的分子结构中,氯原子存在三个原子轨道,占00、450、900三个方位,而分子轨道占1350方位,氢原子在含氢分子轨道中处于半裸露状态,一旦进入生命体,在有机体的蠕动下,能够从分子轨道的侧面滑出来,从而带走电子,此时,氯原子在1350方位上(三个单位的正电性)能够吸引蛋白质分子中的氢电子而形成新的氯化氢分子,因此,氯化氢分子在生命体中,就像一个“带钩的小球”,能够不断破坏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所以,氯化氢是有毒性的结构体。
图(1—1c、d)是它们的结构式,与传统的表示方法不相同,这里用的是一个称为“透视正交坐标系”,是数学中的正交坐标系沿Z轴透视而形成的,用它表示原子结构就像是用刀子切西瓜,沿X轴、Y轴以及它们的夹角平分线切4刀,分别占4个方位,每个刀口的断面(横截面)是一个圆,原子核位于中心,是点电场的场源,其外围是存在有正电性的电力线,外围某点处的电场强度符合点电场特点,原子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其外围的电场强度,我们利用这个工具,就可以把常规力学原理应用到化学问题上来,这是一个伟大的突破。
四、次氯酸的分子毒性
氯气分子也属于单轨道捆绑键,分子结构如图(1_2a)所示,在氯气分子结构中,两个氯原子各存在三个方位的原子轨道,对外显示1个单位的负电性(属于屏蔽过量,计算:E
=
n外e – 4ne
=7e – 4ex2 = - 1e),当氯气进入水中,它的原子轨道方位上能够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形成吸引式化学键(第二种形态的化学键)。在温度的激发下,转化为轨道键,转变为氯化氢和次氯酸分子,氯化氢的分子毒性在上面已经讨论过,下面我们讨论次氯酸的分子结构。
次氯酸是一个平面直角式的结构体,在次氯酸的分子结构中,氯原子与氧原子在900方位上形成一个“双电子轨道”,在其它三个方位上是原子轨道,氧原子的00方位上与氢原子形成一个含氢分子轨道,氢原子在分子轨道中处于半裸露状态,在生命体中能够从分子轨道的侧面滑出来,此时,这个方位对外显示2个单位的正电性,能够吸引蛋白质分子中的电子而形成新的轨道键,起到“拔氢”作用,也能够与蛋白质分子结合而造成蛋白质分子的形变,因此,它也是有毒性的结构体。可见,氯气一旦被人体吸入,能够造成人体器官的损害,尤其是首先损害的是呼吸道,属于剧毒性气体。
五、三聚氰胺的分子毒性
三聚氰胺是一个平面杂环结构体,所谓杂环是因为组成环的是3个氮原子和3个碳原子,不是同一种原子,它的轨道结构与“苯环”相同,是单键和双键间位组成,在《双电子轨道》理论中,单键称为“单轨道键”,是两个原子之间形成了一个“双电子轨道”,它像圈式弹簧一样,将两个原子“捆绑”,双键称为“双轨道键”,是两个原子之间形成了两个“双电子轨道”,两个“双电子轨道”的平面垂直,所以,苯环的轨道结构就一目了然了,三聚氰胺中心部分的轨道结构如图(1—3)所示。
图(b)是杂环上以“单轨道键”连接的“氨基”,实体结构如图(c)所示,氢原子在含氢轨道中处于“半裸露”状态,在生命体中非常容易被有机体的“蠕动”作用而从分子轨道中“滑脱”出来而带走自己的电子,因此,在这个方位上存在1个单位的正电性,吸引蛋白质分子中的氢电子而形成新的轨道键,从而起的作用是“拔氢原”,因为在蛋白质分子结构中,几乎所有的原子都是4轨道平面的“定轴交叉”,一旦氢原子被拔掉,就缺少了一个片面的支撑,其它三个平面就会转动而发生变形,所以,蛋白质就遭到了破坏。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之所以造成婴幼儿的肾衰竭,就是这个“拔氢”造成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