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过文革,楼主经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在这里给大家讲讲以前文革时候的结婚情况.
以下结婚证大部分都是文革时期的,那时侯的结婚证上面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时代烙印也十分明显: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 文革期间,城里的人们结婚大都是在晚上进行,因为白天得用来干革命工作。其基本程序是: 新郎、新娘共唱《东方红》或《大海航行靠舵手》; 学两段毛主席的“最高指示”; 向毛主席像三鞠躬; 向家长三鞠躬; 新郎、新娘互相鞠躬,也是三次; 向来宾敬礼; 分发喜糖; 婚宴基本上是没有的,最多是请帮忙的人吃碗面条,面条里须放鸡蛋两只。 在农村,情况稍有不同。 唱《东方红》、学语录、向主席像三鞠躬这些程式基本上相同,不同的是,农村是讲究“做席”的。那时候的“席”很简单,买点猪头、猪下水,用圆白菜炖,或者熬白菜、罗卜时加些肥肉和肉皮,这两样菜往桌上一端,再打上2斤散装白洒,就算是一“席”了,这样的“席”在那时被称作“半荤素酒席”。 那时,未婚夫妻的定情之物也带有浓烈的革命色彩:双方互送毛主席像章和毛主席语录(俗称“红宝书”)。 除此之外,如果条件允许,女方会买一、两斤毛线,织成毛衣送给男方。而男方送给女方的则大多是素色手绢和笔记本。笔记本的扉页上总要写一些“乘风破浪”“共同进步”之类的革命性言语。 如果双方对以上定情物均无异议,且欣然接受,那么,一对革命战友便可以从此“比翼高飞”、狠抓“革命”猛促“生产”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8 13:59:0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