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行者徐留平:为百年事业准备的实干者
引言: 中国汽车产业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产品和管理。正因为基于自主品牌领域当中基本规律的把握,我们对于长安未来的产品以及围绕产品方面资源的一种配给会更好。这种资源配给更好以后,就使得一个公司的运作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在汽车方面,我的体会一个是产品,一个是管理,这是两条最重要的生命线。
《汽车人》封面故事:疾行者徐留平
对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看重,这是每个中国人、每个中国汽车人都关心的话题。我今后只会更好更深入地去推进,绝不会在这条路上出现任何怀疑、动摇。
在全球市场当中,不同的市场情况是不一样的,在一些重点的市场领域当中,长安要投重兵进去,把长安品牌在当地变成一个当地消费者深入人心、非常喜爱的品牌;是在当地数一数二数三的品牌。长安发展到今天,需要我们很好的海外战略,这是我们的基本理念。
车总是四个轮子,开这个车或那个车,体现的文化、理念和价值会有不同,抛开这些差别不说,车首先要装人,能够以一种速度把人送出去,这是基本的功能。
引文:
2007年9月,当北京还处于30℃以上的高温时,1600公里之外的重庆却开始萌生出了阵阵秋意,不时还伴有连绵的小雨,在没有风的时候,来自长江的潮湿雾气就会笼罩住整个山城。
这种专属于重庆的惬意感觉,徐留平很是喜欢。清晨将至,深呼吸一口弥漫在空气中的清新味道,早早起床的他像往常一样,又将开始在长安集团的紧张工作。工作岗位的变化将徐留平从北京带到了重庆,尽管在这里生活还不到两年时间。
长达10年的北京印象就这样被冲淡了,虽然从他孤身前往长安集团的第一天,就意味着他不得不选择与仍居北京的家人暂时别离,但在徐留平的眼中,现在的北京,却更像是自己频繁的出差地,而每一次从首都机场前往市区不过半个多小时的路程中,沿途的新楼盘、新商城……都能让他产生太多的感叹,因为那种陌生的感觉明显又强烈了许多。
相比而言,重庆似乎更能带给徐留平一种归宿感,因为在那里,有他为之奋斗的长安集团,还有一个为中国汽车工业努力的工作团队,加之夫人有时会专程从北京来探望他,这也让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家人的思念。不难理解,为何在某次北京会议结束之后,即使夜幕已经降临,他依然选择搭乘当日21:45的班机,返回到这个让他心有牵挂的地方。类似这样的事情常有发生,用徐留平的话来说:“这就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
来到重庆之后,为了全力投身于长安集团的事业,徐留平很快就在公司附近购买了龙湖地产的房子,稍有空闲的时候,他会一个人在重庆的家中安静阅读史书,翻看英文字典。熟悉徐留平的人都知道,有关中国历史方面的史书他几乎都看完了,而他多次翻看的字典也因为破损,甚至连扉页都失去了。在徐留平看来,工作地点和生活地点的变化,并不会给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带来太多影响,当然,由于家人并没有一同前往重庆,他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和夫人一起外出散步,但出于对运动的喜爱,他还是购买了一台室内跑步机,无论每天多晚下班,只要能够回到家中,他都会坚持锻炼40分钟,作为繁忙的职业管理者,他总是在试图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
每个工作日的早晨,他会穿上干净、熨烫整齐的衬衫,套上笔挺的西装,走出小区顺着街道来到江北区建新东路26号。这里坐落着长安集团的总部大楼,8楼电梯间出口所侧对的,就是他日常处理事务的办公室,在完全透露着简朴风格的房间内,装满史书的大书柜是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洁白的墙面挂着长安汽车国内外销售区域的详尽分布图,透过窗户,重庆美丽的江景还可以尽收眼底。 就是在这里,徐留平接受了《汽车人》的独家专访。表面上看,这位长安新舵手俨然一副学者模样,但这个印象会在与他的交谈,哪怕是极其简短的谈话后就会消失,因为他就是一名亲和的企业管理者,善于思考,充满活力,举止轻松。
这位入主长安汽车仅一年多的新总裁,在接替尹家绪之后,已经成为了长安汽车业务发展的核心人物,更是传媒界举足轻重的焦点中心,但他并不太喜欢抛头露面,并一直保持着个人本色。相比于频繁的曝光率,他更喜欢交流,无论是与家人还是企业的员工,他都认为交流是一种能够最大程度获得信息的有效方式,“在公司范围之内倡导一种优良的沟通,你会感到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或者一些共同的理想,”徐留平说,“相信每一位参与到这种沟通中的人都会有启发,沟通对于人生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徐留平的人格特点使得他把这种哲学完美地运用到了对企业的管理之中,正如长安员工所认为的:“徐总创造了一种愉快的工作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徐留平更像是一名低调的实干者,在这个充斥着嘈杂和自傲情绪的社会中,他的谦和让他显得与众不同,而他也对现在充满激情的事业感到欣慰。
上篇:开启产业梦想
徐留平喜欢汽车,这应该算是他天生的爱好。
他清楚地记得,还在孩童时期,自己就已经习惯站在大马路边上去“欣赏”那些形形色色的汽车。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在中国市场上的汽车品牌日益增多,他更是对不同风格的汽车外观和汽车造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做事业,如果你不喜欢那肯定是犯了大忌,事业是和人生的喜好是密切关联的。”徐留平这样说。在他看来,从小的痴迷,正是自己今天步入汽车行业的重要“诱因”之一。
入道
当然,在那个谨慎的年代,个人兴趣还无法主导一切。1981年9月,徐留平进入江苏化工学院,就读有机化工专业,4年之后,他再次选择在北京理工大学化工系精细化工专业进行深造,并从那时起,正式拉开北京生涯的序幕。
1988年,走出校门年仅24岁的徐留平,顺利就职于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担任质量技安局、科技与质量监督局质量管理处的工程师,在这一工作岗位上,徐留平一呆就是将近10年,而也正是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使其逐步进入到相关的管理岗位。
但徐留平对此并不满足。身处北京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这个脚踏实地、性格率真的江苏汉子又开始被产业经济所带来的乐趣深深吸引,而他也坚信自己会在产业经济的道路上表现出色。涉足产业,把握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大环境和大规律,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持续进步,这对他来说应该是一条很明显的事业道路。“我这个人就是有点野心,过于执着,这可能算是我的一个缺点吧。”徐留平显得非常坦诚。
1997年9月,已是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办公厅总经理办公室副处级秘书的徐留平,进入北京理工大学攻读管理经济学博士学位。一边得起早贪黑地学习,一边还得保证正常的上班时间,虽然5年读博的日子相当辛苦,不过他早已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源于徐留平对自己所定下的宏伟目标,他希望能够针对产业垄断现象进行有效的管制,因为在一个垄断性的行业里,市场经济能够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我后来才发现当初的理想确实太大了,”徐留平回忆说,“由于牵涉到一系列数学领域的问题太过复杂,后期研究逐渐困难,所以我最后的论文也只是提出了解决部分问题的一些建议。”
尽管未能达成曾经的心愿,但在该课题的推进过程中,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却被徐留平逐步理清,这份最实际的收获大大弥补了那种遗憾。因为产业经济的发展规律、企业本身的实质问题,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均有涉及,而只有正确把握两门学科的关联,才能在产业经济的大环境中,掌握企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逻辑关系。
对于当时的徐留平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最为现实的挑战。因为就在2000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发展计划部副主任的新职位,要求他必须具备整体把握产业经济动向的能力,并对此进行相关的战略决策。而在担任该职务期间,徐留平又于2001年同时挂职于兵装集团旗下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出任副总经理一职,他要用一年的时间在长安汽车进行企业具体工作的锻炼,而也正是因为这次机会,徐留平从小拥有的汽车梦想再次被点燃激情。
产业经济和企业发展两项工作的同时进行,让徐留平对自己正在攻读的管理经济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事实也证明,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中,经济管理学博士文凭的获得,的确给徐留平增加了太多优势。“那段时间无疑是我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如果没有这套基础理论做指导,我现在要管理一个经济组织复杂,产业跨度较大的企业的难度要大得多。”已是长安汽车总裁的徐留平这样说道,“当然,掌握了知识并不代表就能管理好企业,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毕竟要比理论复杂很多。”
万变不离其宗,这位年轻的好学者试图让理论与具体实践达成最完美的结合,而当时的中国兵装集团也非常信任地给予了他更多机会。在完成长安汽车一年挂职任务之后,由于集团总部当时正在着手筹备汽车部,2002年,回到北京的徐留平被领导指名牵头这项工作,“如果问我什么时候才算正式涉足汽车领域,我想应该就从那时开始吧。”徐留平笑言。
可以这么说,徐留平在恰当的时机入对了行,而他也相信,涉足汽车产业应该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接下来的日子里,伴随着行业经验的日渐丰富,他开始凭借自己对汽车产业的理解独立行事,在发展战略规划、合资合作、投资管理以及运营监控等方面综合开展整车及零部件业务。
从中国兵装集团汽车部主任,到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再到中国南方工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每一次的职位升迁都在证明,徐留平的确拥有驾驭汽车产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在被集团总部迅速认可。2006年1月,当徐留平接替尹家绪,正式掌舵长安汽车之时,他很快就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讨论的热点人物。在中国兵装集团看来,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之事。
18年的执着追求,徐留平如愿跨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高门槛,他圆了自己儿时的汽车梦,而前面,无疑还有更远大的前程在等着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