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车我就不说了,先看哈
在任何产业领域,都不存在“技术过剩”,更多的是开放式的“技术追赶”。只有那些对暴利垂涎三尺的企业,才会用卑鄙的宣传手段鼓吹陈旧的技术,为自己产品过高的价格作掩护,这是极不诚信的行为。这种做企业的方式,尽管能够暂时迷惑一部分消费者,延续自己获取暴利的时间,但最终只能损害自己的品牌形象,为消费者所不齿。
对于在我博客上发生的种种事件,起初我是没有料想到的。写那篇德日车优劣之争的稿子,原意是练笔,我也特意在文中说明,之后会写一篇观点相反的文章。这种自我否定的做法,不是像某位网友说的“自己扇自己耳光”,而是希望人们把目光聚焦在真正应该重视的地方。因为在我心目中,争夺德日车的优劣,根本毫无意义。
我国民族汽车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它更需要人们的支持。而现在的情况是,全民的目光都在向外国车看齐,并分成多个为跨国企业摇旗呐喊的粉丝团,互相扯皮、为自己的阵营拉票,生怕在这场异国人妖选秀节目中,自己的外国偶像被PK下去。
不管是德国车也好,日本车也好,它们都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国有财力和跨国企业合资的汽车厂,也都没有短视的系别偏见。让我举两个例子:一汽和大众、丰田都建立了合资企业,上世纪90年代的红旗轿车,取自奥迪的技术;但自从一汽与丰田合作之后,新的红旗轿车则更多地具有日本车的技术内涵。在自主品牌路上亦步亦趋的华晨,旗下的金杯客车一直与丰田合作,海狮系列产品获得很多国人的喜爱;之后与宝马合资,也提升了一定的德系技术水准。
那些仇视日本车的德国粉丝,他们在买一汽大众的车,却不知道这个合资企业所从属的一汽集团,旗下还有另一个合资企业,在生产日本车!现实证明,我国很大一部分汽车厂商,一边在使用日本三菱的发动机、爱信精机的变速箱,一边还在以大众的空腔注腊和激光焊接做卖点,标榜自己的德系品质。那些通过购买德国车,来显示自己“爱国情操”的人,请你们不要再做这种荒唐的事了!当汽车技术全球一体化成为一个趋势时,不仅“德日之争”这样的话题已经成为笑料,那种对德国车纯正血统的笃信不疑,也将被置入废弃的垃圾桶内。
也许有些人会说,买德国车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爱国情操”,而是因为德国车的品质更高,更能有效防范交通事故。这的确是一个好的理由,但不是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以“德国品质”美饰自己的大众,恰恰利用了中国消费者这种心理。而它的品质,真的有如它吹嘘的那样神乎其神吗?
尽管大众在中国一直鼓吹自己的“钢板论”、“激光论”,但其在德国本土的车辆年检报告中,却连续数年排在质量排名的末位!今年10月16日,美国《消费者报道》杂志公布了最新汽车可靠性调查排名,大众的捷达、帕萨特分别被评为紧凑型轿车与中型轿车最差车型。在中国C-NCAP碰撞测试中,大众在中国市场热卖的一款中高级车,因为获得了一分的加分项,才勉强成为4星车型,只需减掉0.4分,就会沦为3星。
为了把成本降至最低,大众开始普遍使用国内供应商的零部件。目前,与国内其他厂家同样采购宝钢、鞍钢钢板的大众,使用冷板软钢的车型并不少,却一直在以“高强度钢板”做卖点,生怕自己品质下降的事实被拆穿。号称“视质量为生命”的大众,不仅在德国本土得不到认可,在中国也惨遭滑铁卢。它并没有对自己的品质问题给出任何解释,而是继续“疯狂降成本”。
大众的成本负担真的有那么重吗?事实并非如此。从桑塔纳到捷达,大众的几个老旧产品连续生产十几年也不愿更新,成本早已降至最低,而价格却维持在中国市场平均价格之上。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大众迫于竞争对手的压力,不得不拿出新车型来。可它却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旧车型的换代版包装成新车型,那些早该抛弃的旧车型,则交给两个合作伙伴进行升级,而升级的费用则高的惊人!
2004年上市的新捷达,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外观改变,没有任何性能的提升,就足足花了一汽大众3亿元!大众这种向合资企业漫天要价的做法,不仅仅体现在老车型的翻改上,还更多地体现在新车型技术转让费用,及核心部件制造的利润转移上。
以大众在中国的变速箱合资公司为例,大众一手把控了60%的控股权,上汽和一汽仅仅各占20%股份。据了解,这家企业从2003年成立至今尚未赢利。而这家企业的一位中国高管竟然称:“作为大众在中国的控股企业,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而是为了配合大众在中国的战略,扩大大众在中国的市场。”
大众为了挽回其在中国市场逐渐丧失的占有率,竟然置中方合资伙伴的利益于不顾!掌握核心零部件的控股权,意味着大众能在未来的动力总成价格体系上,拥有绝对话语权。扩大的是大众的市场,增加的是大众的利润,而它的中方合作伙伴却一无所得!
由于具有发动机及变速箱厂的绝对控股权,大众一直在压低其核心零部件的采购价格,一方面会造成其控股的合资公司毫无利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国内配套企业施压,迫使他们降价。当这些配套企业没有利润来源的时候,其配套部件的品质自然要打一个问号。这就是大众真正降下来的成本!
即使暴利如此诱人,大众仍以成本过高为借口,宣传早已变质的“德国品质”。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被当今汽车厂家广泛应用的激光焊接技术,被大众标榜为“高科技”,愚弄中国消费者20余年,至今,它仍在厚颜无耻地宣传过时技术,在中国扩大它的粉丝群。这也是大众至今仍能维持16%市场占有率的原因。说大众“技术过剩”,真不如说它“利润过剩”!
时至今日,大众汽车中国业务首席执行官范安德仍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竟向英国媒体发表不负责任的演说,称“中国消费者有着变化无常的本性”,并把其中国市场占有率下滑的原因归结为“中国顾客的忠诚度只有25%,相比之下,欧洲顾客的忠诚度为50%”。
试问,已经脱离了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国消费者,凭什么要对一个德国企业“忠诚”?范安德的话值得推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