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巨兽:美国M103重型坦克
1945年5月9日,苏联红军在柏林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次阅兵式上的“明星”武器,便是苏军装备不久的IS—3(斯大林3号)重型坦克。威武雄壮的IS—3重型坦克车队,像猛虎下山一样,隆隆驶过柏林广场……。它那低矮的外形、厚厚的装甲、硕长的炮管、乌龟壳一样的炮塔,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色阵营的朋友们扬眉吐气,西方军事家感到恐慌。这就是有名的“IS—3冲击”。为了对抗“IS—3冲击”,美国研制了M103重型坦克,英国研制了“征服者”重型坦克。
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美国陆军已经研制出几种试验型重型坦克,包括T—29、T—30、T—32、T—34等重型坦克等。其中,最接近成熟的当属T—34重型坦克。它是在T—30重型坦克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采用60倍口径的120毫米线膛炮,战斗全重达到了70吨。不过,由于T—34重型坦克太重,最终也只停留在样车研制阶段。
1946年1月19日,美国陆军兵器局决定研制战后的轻型、中型和重型坦克。而决定研制重型坦克的直接原因,便是受了“IS—3冲击”的影响。1946年5月14日,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以“K坦克”的名义提出了新的重型坦克的设计方案。前面提到的几种重型坦克样车,都是克莱斯勒公司设计的,因而,该公司对研制新的重型坦克成竹在胸。1948年12月,美国陆军和克莱斯勒公司签订了研制合同,研制代号为T—43重型坦克。1951年6月,公司完成了初样车的试制工作,并开始在阿伯丁试验场进行各种试验。1953年正式定型为M103重型坦克。1956年正式列入美军装备序列,并开始装备美军驻西德部队。使用中发现M103坦克毛病不少,被认为“不适于在前线使用”。于是,又对生产出来的M103坦克进行多达150项的技术改造。
M103重型坦克的最终使用者是美海军陆战队,一直使用到1973年退出现役。
M103重型坦克的装备数量为220辆,未参加过实战。
“人高马大”
M103重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56.7吨,乘员5人(车长、炮长、驾驶员和2名装填手)。车长(炮向前)为11.392米,车体长6.691米,车宽3.632米,车高(至炮塔顶)为2.927米,给人以“人高马大”的感觉。
驾驶室位于车体前部中央,驾驶员的上方有1扇舱门,驾驶室左右两侧储放炮弹。炮塔位于车体中部,个头较大。炮长位于炮塔内火炮的右侧,2名装填手位于左侧,他们共用1个炮塔门。车长位于炮塔后部居中,有1扇指挥塔舱门。这种布置,加上较大的炮塔平衡尾舱,使得炮塔的前后长度增加,呈明显的卵圆形。主炮的两侧各装1挺并列机枪。这种布置在其他坦克上也很少见。炮塔顶部还有1挺高射机枪。车体后部是动力舱,装有发动机和变速箱等。还有1套辅助动力装置。行动装置每侧有7个中等直径的负重轮、6个托带轮,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车长位于炮塔尾舱里,这可是件新鲜事,尽管做到了“坐得高,看得远”,但带来了使车高增加的缺点。
重视火力性能
美国军方在M103重型坦克设计之初,就把火力性能放到首位,其次是装甲防护,再次是机动性。M103的主要武器是1门M58型120毫米线膛炮,身管长为60倍口径,采用立式炮闩,有双气室式炮口制退器和炮膛抽烟装置,高低射界—8~+15度,由液压机构操纵,采用分装式弹药,弹种有穿甲弹、榴弹和黄磷弹,也可发射破甲弹,弹药基数38发。发射穿甲弹时,在命中角30度、射击距离914米的情况下,可击穿221毫米厚的钢装甲;发射破甲弹时的破甲厚度为330毫米:发射榴弹时的最大射程达23150米。尽管是分装式炮弹,但由于有2名装填手,实际射击速度仍达到5发/分。
火控系统包括:M14型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M15式体视式测距仪、M29型炮长主瞄准镜、M102型望远式瞄准镜、象限仪、双向稳定器和炮塔驱动装置等。测距仪和主瞄准镜组合在一起,测距范围为457—4572米,放大倍率为8.6倍。辅助瞄准镜的放大倍率为8倍。拿20世纪50年代的标准看,这套火控系统还是蛮先进的。
辅助武器有2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7.62毫米机枪的射击速度为400—500发/分,最大射程3 200米,弹药基数5250发。12.7毫米机枪的射速为450—550发/分,最大射程6821米,弹药基数1000发,可在指挥塔内由车长遥控操纵射击。 坦克里的人要什么座啊 ??不是很大啊!!你看这个咋样 E75表示没压力 碰撞标准最高 李璞 发表于 2012-8-24 15: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是很大啊!!你看这个咋样
下面个喜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摸一下 不错不错,很好很好,谢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