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我不让”事件背后的是与非
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孩子父亲想不通:这就是如今的教育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家长认为,这道题没有固定答案,并且,孩子说真话没错。一些网友也持同样观点。而我以为,第一,这道题应该有正确答案;第二,孩子说真话确实没有错,但是作为老师,必须让学生学懂正确答案——既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不论教授正确的答案,还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都是为师者的责任。
然而,家长提出的问题,或许已经超出了题目本身,而上升到“教育是什么”的概念——如何“传道”?何以“解惑”?
如果我们的教育就是规定学生必须接受标准答案,而不能顾及学生内心的真实理解和见解,教育的结果,就可能是培养出一群迷信答案、唯答案是从的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自身的才智潜力,就可能受到抑制,因为标准答案面前,理解能力已经不十分重要。“孔融让梨”这篇课文,对学生来说,既有语言知识,还涉及社会学、人生观层面的内容,而后者或许更重要。从小教育学生养成谦让、友爱、奉献的品格,会影响其一生。那么,“正确答案”便相当重要,应该有,必须有。如果老师放任学生依靠自我理解——让也对,不让也正确,孩子们在价值观上可能会出现迷茫,也就不利于对他们的成长,而于老师来说则是误人子弟。
然而既说到“教育”和“培养”,那就不是“打叉”这样简单。家长质疑“如今的教育”,未必是在质疑答案,而是在质疑教育方法的简单。而说到教育方法,这种靠“打叉”与“规定价值取向”,而容不得个性真实理解与见解的教育方式,应该不是“如今”才有的。准确地说,正因为如今的思想开放,对价值多元化的逐渐包容,我们才有机会公开质疑这个、争辩那个,是不是?总而言之,对于自然知识以外的课题,最好是不要用“规定”的方式教授正确答案,而应该以“传道”的理念解学生之惑。
具体到“孔融让梨我不让”这件事上,我认为,老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独立观点的权利,接下来是通过讨论、争辩、讲道理,进行“传道解惑”。而一个大大的叉,更像是把正确答案强加给学生,那么即便学生纠正了错误,得了满分,内心之“惑”却未必有解。更糟糕的可能还是,学生如果习惯了以“服从”的方式接受规定的标准答案,教育可能会成为灌输,接受教育可能会成为“照葫芦画瓢”,创造性思维将不重要,得了高分,却可能是低能。
页:
[1]